由于血管狭窄或闭塞、血供应不足而使相应的局部脑组织缺血坏死称为脑梗塞(cerebralinfarction)。绝大多数为白色缺血梗塞,少数梗塞区的血管坏死,继续出血,形成出血性梗塞。按不同的病因和发病机理,临床上较常见的有以下类型:脑动脉血栓形成性脑梗塞,栓塞性脑梗塞和脑腔隙梗塞。文献中又常统称为缺血性中风或闭塞性脑血管病。颅内大的静脉或静脉窦血拴形成,也可导致脑梗塞,但较少见。
脑血栓形成 脑动脉血栓形成性脑梗塞简称为脑血栓形成(cerebral thrombosis)或脑血栓,是发病率最高的一种缺血性中风,约占全部发病中风病的70-80%。当脑动脉管壁发生病损,形成血栓,使官腔变窄,甚至闭塞引起局部脑组织缺血坏死(即脑梗塞),称为脑血栓。引起脑血栓主要有三方面的因素:①动脉管壁并损;②血液成份改变和(或)血液流变学异常;③血流动力学异常如血流速度过缓或血流量过低。其中,尤其管壁病损最重要。
最常见的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伴有高血压,高血压与动脉硬化相互促进。高血脂症、糖尿病可加速脑动脉硬化等血管病损的发展。其次的病因为脑动脉炎,以往常见的梅毒行脑动脉炎先以少见。非特异性脑动脉炎偶可见到。钩端螺旋体感染也可以引起颅内动脉炎。较少见的病因有结缔组织病、巨细胞动脉炎、先天性血管畸形、肿瘤、真性红细胞增多症、血高凝状态等。颅内动脉硬化好发于脑底大血管、大脑中动脉及其分支、基底动脉及颈动脉的颈内、外动脉分叉处。动脉内膜损坏(包括动脉营养血管)破裂后,胆固醇沉积于内膜下层,引起血管壁脂肪透明变性,进一步纤维增生,动脉变硬变曲、血壁增厚,血小板以及血液中其他有形成份、纤维素等附着于受损粗糙的内膜上,形成动脉管壁血栓。血栓逐渐扩大,在一些条件的影响下最终使动脉完全闭塞。这些条件有局部或全身血压降低,血液灌流减少,血流缓慢,血液粘度增加,血管痉挛等。
已经知道,尽管脑动脉硬化可以在年龄较小时即开始发生,但如不出现阻塞血管的血栓,或动脉只有部分性阻塞时,可以发生降发性脑供学不足。当血栓完全阻塞动脉某一部位,血栓可以向动脉近心端逐渐发展,从而闭塞更多的分支,梗塞的范围逐渐扩大。这样可能是脑血栓形成由前驱症状顶峰的进展性中风的病理出现基础。
脑梗塞的死亡率较脑出血低,一般预后较脑出血好一些,但病情严重的脑梗塞,预后不佳。脑梗塞的预后与下列因素有关。
(1)与阻塞的血管大小有关 如阻塞的是小血管,脑缺血范围小,侧支循环易形成,恢复较快,预后较好。如阻塞的血管大,脑缺血范围大,脑组织受损严重,临床症状恢复慢,预后较差。
(2)与发病速度有关 缓慢逐渐发病者,较易形成侧支循环,脑缺血可逐渐代偿,预后较好。急性起病者,未能建立侧支循环,预后较差。
(3)与梗塞的次数和数量有关 首次发作,预后较好。但一次大面积梗塞,预后较差。发生两次以上的梗塞,特别是两侧脑血管均受累预后较差。梗塞灶越多,预后越差。梗塞灶单一者,预后较好。
(4)与栓子的性质有关 如栓子疏松,在随血液运行过程中,自身破碎,流到血流的远端,阻塞小血管者,预后较好。而脂肪栓子、空气栓子、细菌栓子,比心源性栓子预后严重。但心源性栓子引起脑脓肿者,预后较差。
(5)与局灶定位症状轻重有关 发病后偏瘫失语等定位症状较轻,预后较好。反之,偏瘫失语程度较重者,预后较差。
(6)与昏迷程度有关 昏迷程度严重,持续时间越长,预后越差。起病时无昏迷,以后进入昏迷,且昏迷程度逐渐加重者,预后较差。病人神志始终处于清醒状态,预后较好。
(7)与有无合并症有关 如合并褥疮,肺部感染,尿路感染,糖尿病,冠心病,心律不齐,心力衰竭等,预后较差,无合并症者,预后较好。
(8)与患者年龄有关 年龄大,体质差,预后较差。年龄小,体质好,预后好。